馬華政治整而不合
馬華政治整而不合
潘永強
這次的馬華党選,從總會長、署理會長、副總會長,一直到中委,各個党職全線開打,全党混戰,徹底說明所謂的和解與整合,都已經全然失敗。高職出現全面競選,也顯示權力交替過程,並非表面上的輕易和一帆風順,同時証明政治新貴如黃家定、陳廣才等人,仍不具十足的威信,尚不能服眾,更沒有絕對權威。
事實上,打從2003年以來,馬華党內並沒有真正的派系整合。如果說有所謂“整合”的話,充其量只是整合了陳廣才一系的勢力,或是彭亨州馬華的勢力,其余的力量不只未獲得滿足,甚至紛紛人頭落地。彭亨不算是馬華的一個大州,但卻佔據太多資源,從署理會長、副總、婦女組主席、未來馬青總團長,彭亨已有過度代表之現象,排擠其他區域分享權力。
誠如本欄曾經分析過,當前馬華的派系生態與人脈關係,已經不能再以AB隊的二分架構來理解,反之,党內正面臨派系的重組與再分化過程。有人對重組與移位後的新派系組合,以A隊、B隊、C隊甚至D隊來形容,但也有人以較細緻的A1、A2、B1、B2等標籤來識別。
無論如何識別,目前党選的格局,既是延續了過去派系政治的脈絡,但也超越了過去派系的框架,是一種舊派系瀕臨瓦解,而新派系又正在醞釀形成的過度階段。這種現象正好解釋了今次馬華党選存有高度張力的原因,也証明党內過去兩年,其實是處在“整而不合”的狀態。
事實上,經過三、四年的党內決裂與對立,如果只憑一紙和平方案,以為即可全面息爭,確是過於理想。可見,政治上的和解協議是異常脆弱的,何況當時的見証人早已不具約束能力,一切資源的重分配,只好再度通過赤裸裸的實力原則和權力政治,加以解決。
但是,馬華政治的整而不合,和解未竟全功,尚歸咎於幾個結構性限制,分析時實不得忽略。
首先,任何派系不論如何聲勢強大,規模都不可能大到掌控一切,所謂派系(factions)終究只能網羅局部的成員,其余成員不是納入其他派系,就是自創派系。如果“黃派”還沒有能力完全殲滅對手,各方纏鬥就一直持續,直到其他勢力被消滅為止。
第二,馬華的“派系”都是缺乏理念、紀律與制度化的党內次級團体,嚴格而言只是“傾向”(tendencies),只是一般上從俗稱之為派系。政治的本質充滿衝突,在一個缺乏權威性和原則性的政党,這種松散的派系,其利益與衝突更無節制,於是就出現A1、A2、B1、B2交叉互動的複雜形勢。
第三,黃陳兩人在党爭後急於出頭,其實是違背政治資深倫理(seniority),而且未經票選登上大位,已引起其他資深領袖的不快,不只打亂了這些人的政治生涯,還在權力安排上受到排擠。事實上,論專業學識、經驗能力、政府內資歷,甚至在國陣友党中的份量與聲望,黃陳二人都未有十足條件,越過幾位党內資深人物。
本來,在早期的國陣協商政治中,馬華党內的英文源流技術官僚菁英,因為與巫統溝通時有其重要角色與作用,曾受到不少重用。隨著馬華的逃離中央政治,前者已可被取代,反而令那些擅於華社群眾語言和操作媒体的人物取得優勢,故党內不同取向的菁英衍生矛盾,也有適應不良之現象。
第四,派系除了只網羅局部成員,它的資源也有限,如果自己人都不夠分,怎能還分給外人。2004年後B隊陸續有人被圍堵封殺,A隊的陳祖排、曹智雄也遭到冷落,激化各種恩怨不滿。據報導,“黃派”有意以銀行界高職收編蔡銳明,但未能如願。其實比起巫統,馬華在公私營機構和公共部門的資源,日益減少與遜色,無法提供下台人物足夠的政治出口(exit),當然就難以滿足党內各方強烈的利益需索。
第五,政治整合若要成功,既要有足夠資源供分配,也要心正意誠。黃陳兩人所謂的整合,其實是將“合”不來的人“整理”掉。整合變成“整人”,不是以和解出發,而是將殲滅對方視為戰略目標。其次,党爭期間的承諾未得兌現,盟友之間不講義氣,引致反彈乃意料中事。所以不論A、B、C各路人馬,都樂見有人出來“教訓”陳廣才。
最後,前任領袖介入党選、干預党內事務,這種過去少有之事,也在當下發生,可稱之為馬華公會的“李登輝現象”。林良實在2003年1月還聲稱,要續任到2005年党選,但在同年5月22日卻突告辭職,可見他在壓力下走得不甘不願。林良實介入党選,是關心自己多過關心馬華。馬華公會最大敗筆是,竟允許一個下台總會長,控制著捐款和收入以億元計的拉曼大學。拉大好歹是馬華的政治工具,如果淪為林氏獨立王國,未來必生的亂象與衝突,是完全可以預期。
從蔡銳明、陳祖排、葉炳漢這幾位年過六十,既風光過,也得意過的資深人物,都還要出來競選高職,加上陳思源、林良實、曹智雄等人的場邊叫陣,還有蔡細歷、林祥才等人的自成一系,可見馬華党內的矛盾積怨之深,以及派系重組與再分化的複雜劇烈,党內政治正出現版塊移動。兩年多下來,黃家定的整合工程竟如此脆弱,馬華公會新任領導層的政治駕馭能力可見一斑。
5-7-2005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