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裔政治漸趨民粹?
印裔政治漸趨民粹?
潘永強
繼馬華總部的終身學習運動之後,馬青團在各地辦起了三人籃球賽,總會長還表演技藝超凡的投籃身手,博得如雷掌聲,令人誤以為這位先生正準備競選大馬籃總會長。當年的馬青是威風凜凜的“民族先鋒”,今日竟成獎學金輔導團和籃球賽搞手。可是,政治規律不以馬華意志為轉移,在馬青寄情球場之余,我國政局卻有出人意表的大震動,除了巫統祭出斷頭台之外,印裔政治也有騷動。
印度國大党在這場“克里米亞戰爭”中,党內明日之星意外中箭暫時下馬,而且過程激情起伏,在印裔社會引起極大回響。這起事件,其實也反映了印裔社會在社經、教育上的困境,印裔政治領袖在族群壓力之下,由於無能為力,被迫日益走向民粹化的表現。
印裔社群在我國人口約佔9%,但獨立以來,社經狀況與政治處境一直未見改善。在種族和政策偏差下,印裔的社會升遷與流動,受到很大的限制,教育成了許多印裔家庭“翻身”和改變命運的出路,一起印裔學生在外國修習醫學位不受承認風波,自然觸動印裔社會的不安和悲情。
事實上,在種種制度與結構限制下,背景一般的印裔青年,其出路選擇其實不多。自從新經濟政策和土著主義制度化之後,印裔加入公務員系統的人數與比例,已大量減少。若與同處非土著身份的華裔相比,華裔如果不能在官僚、軍政体制內取得發展機會,還可以轉向私人界,或自行創業與經商,日後在經濟與社會地位方面,尚有保障。但是,印裔社群在資金、關係網絡和經商條件上,都不比華裔有利,又得不到國家與制度上的扶助,即使自行創業發展,也面臨諸多限制和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普通印裔學生惟有在教育上尋找翻身的可能,特別是專業領域,印裔人士還存有部份優勢。據一項數據顯示,印裔佔我國醫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在律師專業上也佔了四分之一強。無論如何,除上述兩項,印裔在其他專業類別上,並不顯著。可是,在國立大學的種族固打配額下,印裔學生無論在申請學位與獎學金上,都受到擠壓,不具優勢。如果無法在國立大學取得一席之地,許多來自貧困園丘或工人家庭的印裔子弟,不像華裔生一樣,根本沒有能力進入學費高昂的私立大學/學院,遑論出國留學。如果連教育的出路和資源,也遇到瓶頸,必加深印裔社會困境。
在我國社會,許多印裔人士只能從事勞動工作,包括高危險、高污染性工作,而薪金與收入又是微薄,包括在園丘與工廠中還要受到剝削。即使如此,由於大量廉價外勞的引進,不只壓縮國內工人階級的薪金漲幅,印裔工人的就業機會也非常不穩定,還容易被取代,從而失去不少談判議價能力。
自前蘇聯解体之後,各個加盟共和國在獨立後,一直面對經濟困境,各單位包括軍方和教育部門經費減少。故近幾年來,前蘇聯各國的大學紛紛在本國報章刊載招生廣告,更以低廉學費和低入學標準,招收醫學系學生,甚至動用它們的大使館,為其背書宣傳。這一招,自然吸引不少進不了國立私立醫學系的人士,包括眾多印裔生。印裔優秀生本來就有學醫的傳統,也是改變命運之路,但是,如今當局一紙令下,粉碎未來的白色巨塔之憧憬,印裔社會的反彈自然此起彼落。
印裔社會的困境和絕望,導致印裔犯罪、酗酒和加入私會党現象增加,加劇社會問題嚴重性。據印裔學者P. Ramasamy在一篇論文中指出,政府在許多執照、合約招標上存有種族偏差,印裔人士連一些清理垃圾和排污工作,都無法取得。他形容印裔在建國過程中被犧牲與受欺騙(victimization)。
如此局面,印度國大党在政治上,自然面對族群的壓力與批判,但是它在体制內可以做的其
實並不多。在1970至1990年之間,印裔所佔之國家財富一直停留在1%,目前微升至1.5%,
但這個漲幅是反映少數印裔企業鉅子財富,不是整体印裔社會所有。三美威魯多次呼籲政
府制定類似扶持土著的新經濟政策,即印裔版的新經濟政策,在2010年令印裔財富增至
3%,但未獲巫統回響。
三美威魯長年壟斷印度國大党權力,異議者皆人頭落地,他算是資深部長,對部門事務認真
專業。表面上,三美敢怒敢言,全仗一份自信與霸氣,但他在位超過四分之一世紀,而且意
猶未盡,可是在族群發展與資源分配上,其實並沒有為印裔社群帶來重大助益。面對印裔社
會多年的沮喪和失望,印裔政治領袖一樣是當家不當權,但也不能無動於衷。
因此,近年來三美威魯頻頻高聲放話,不過只是一種政治民粹化的表現,他試圖將族群內的
不滿情緒,以一種民粹的政治語言大而化之,逃避政治責任,反而營造個人的英雄與勇敢形
象,也為低下層印裔普羅民眾提供感性渲洩管道,可是這無法掩飾印度國大党,在資源分配
與制度改革上的無能與低效率。
印度國大党總秘書索迪那登,在國會的激情演出,進一步升高印裔政治的民粹化,他既排解
了印裔社群壓力,也造就個人聲望,但制度問題則完全沒有厘清與改善,印裔悲歌也唱不完。
這次擦槍走火之後,三美威魯竟馬上洩氣般靜下來,顯然他從來就是虛張聲勢,玩弄民粹。
28-6-2005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