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31, 2005

党选表现政党反省能力

党选表现政党反省能力

潘永强


对国家未来政治走向具关键影响作用的回教党,日前顺利完成党选,由少壮和务实力量占了上风,预视了该党的世代交替与日后路向,仍有莫大的可塑性。

回教党的党选结果,给我们带来一个启示,即负有使命、决心与政治热情的政党,往往也具有相应的自省能力。自回教党在2004年大选落败后,党内就掀起连串的辩论与思考,对未来路线与策略提出各种因应之道,而这种党内反省的结果,最终表现在刚刚过去的党内高职竞选中。

从回教党改选结果,已充份表现出这个政党的高度自省能力。一个肩负执政愿景与改革议程的政党,尽管遭遇挫折和曾经犯上错误,但党内却有一股清醒力量,能立刻展示自我调整和纠正的意愿。单凭此点,就显示回教党必是一个值得敬畏与重视的政治势力。

自改选结果出炉后,巫统已注意到这个讯息,从巫统署理主席的谈话,也显露了执政阵营的骚动与不安。事实上,论及政党的自我修正与反省能力,巫统包袱过大,当然不及回教党,但在必要时也勇于调整,例如巫统在1999年受挫,就有党内势力迫退马哈迪,又成立女青年团。这两个主导大马政治的马来政党,其命虽旧,但其命也新,反观马华公会,则是善于内斗,却毫无反省与更新能力。

打个比喻,回教党高职改选,是选择苹果或是橘子,两者代表着不同的价值、信念与路线,党代表有需要作选择。可是,马华公会党选,却要大家在一堆烂苹果作挑选,不只没有好的可以选择,有些人还是“坐以待币”──马币的币,往往不是在一堆烂苹果中选出比较不烂的一个,反而是不烂的都不选。

本届马华党选是六年以来第一次,派系斗争期间马华全党决裂,尊严尽失。本来,政争停息后的党选,应趁此力行反省与思考,并解决许多遗留的问题,如收购南洋报业事件,或幽灵党员问题,如此全党才可再度出发;可惜的是,这些反省与检讨,党内竟一片空寂,全盘落空。马华公会固然欠缺反省意愿,但逃避思考之彻底,倒令人叹为观止。

可是,也有人认为,马华公会毕竟还是一个民主政党,不是连总会长、署理会长都可以挑战吗?这难道还不足够?事实上,马华过去一直都有很好的党内选举机制,除了在林良实后期,中止党选程序以外。而且,马华也比巫统开放,至少在高职竞选,不搞区会提名固打制那一套。

可以这么说,马华有由下而上的党内选举形式,但没有发展出成熟的竞选文化,这就妨碍了党内民主制度的稳定、健全。例如,1983-84和2000-2003两次惨烈的党争,马华公会竟然无法透过本身的党内民主机制,在党章规范的制度下顺利解决冲突,最后需要巫统强人的仲裁,可见马华离成为一个制度化的现代政党还有一段距离。越是制度化的政党,就是越能够以党内机制调解矛盾。

马华两大高职不曾限制竞争,是因为马华最高领袖,并没有巫统领袖那样的大权在握和掌控全局之能力。如果马华领袖权力达到巫统的程度,他们也可能限制高职竞争。这并非马华比巫统民主,是不能也,非不为也。

至于说,八十年代以来,马华换了好几位总会长,比起民政党、印度国大党,都来得民主,难道不可以给一点肯定吗?

这个问题,其实可分两方面回答,首先要看林敬益和三美威鲁如何成功地保住权力,其次要看马华几任总会长如何失去权力。

林敬益和三美威鲁都有四个共同特点:一,他们都成功地抜除党内有力的挑战者,二,他们都获得巫统领袖的信任与支持,三,他们在政府的行政能力是受到尝识的,四,他们的政党都可以自行调解党内危机。

马华公会自李三春以来,经历了梁维泮、陈群川、林良实。这四人都不是同时具备以上四个特点。

李三春是与马哈迪不和而引退,他走后留下一大堆谜团,又没有处理好接班问题。过度期的梁维泮,政治操作技艺粗糙,无法抜除党内挑战者,能力不被巫统信任,甚至要嘉化峇峇介入调解,令马华尊严空前受损。

继起的陈群川,挟其政经实力,本可有机会成就强势领导,因涉及个人财经犯罪,被新加坡政府监禁,他的例子反映马华政治领导在政治伦理与文化素质上出现了危机。而论及林良实,他可以在位17年,显然是受巫统一定的支持,但个人弱点导致最后下台(其实在位17年也应该下台)。他不断以错误来掩盖前一个错误,令巫统认为他已失去华人社会尊重,不支持他续任。

可见,马华领袖比起民政党和国大党较常更替,不是马华比前二者更民主,而是马华领袖个人因素与能力的问题,以及他们与巫统的互动中,未能成功取得支持与信任。

无论如何,我们依然要肯定马华公会,经历了四、五年的党争后,还是恢复了党内民主。但是,现代民主政党应该重视大范围的民主,特别是在党的体质、使命与方向上,有基本的反省能力,而不是小枝小节的形式假民主,或是制造幽灵党员的伪民主。

7-6-2005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