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4, 2005

网络公民社会

网络公民社会

潘永强

马华总会长竞选在文宣造势上,出现两个有深意的意象:“拉布条”与“设网页”,呈强烈对比。一位被视为中壮代菁英的候选人,仍以传统的组织动员手法,强迫基层拉布条表态支持。另一位被贬为元老级的候选人,反而勇于宣示政治理念,设立个人网页争取认同。年轻的满脑子落后思维,年纪大的反而迎合变迁时代。

电子网络过去不是未曾在马华政治中产生作用,但多是以匿名或隐讳方式,在网上散播讯息,攻击诡诈,似是而非又似非而是。例如,关于马华高层涉及的金钱与黑道传闻,就是在网上传开。但是,真正透过网络,从事公开的政治行销与传播,仍未成为马华政治常态。

这种现象指出了背后两个可能,一是大马网络的普及率与覆盖率,仍有待加强,未成主流。二来,马华公会党员年纪老化、思维僵化,对新颖的科技与现代政治的行销操作技术,尚不能顺利调整、转型和适应。

然而,在这一波的马华党选中,却出现一股令人惊喜的变数,就是《当今大马》中文版(www.malaysiakini.com)的适时抢眼诞生,这家网络电子报突围而起,打开了党选政治的报导限制。在这个网络既虚拟而又绵密的年代,政党收购与媒体垄断的做法,已无法完全封禁与打压自由信息的涌现。

目前尚处于试刊阶段的《当今大马》中文版,它有几篇鲜活与精彩的内幕报导,独立敢言,发掘新闻,马上令主流华文报章逊色不少。过去《当今大马》英文版固然有不少马华政治报导,但在语文、取角与观察方面,却无法完全触摸到马华政治的冷热快感,因此对“华文社会”始终有隔意。据知,另一家中文电子报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评论人联盟WAMI的《黄丝带》网页也即将推介,加上已有的《自由媒体》(www.thefreemedia.com),本土中文网络媒体兴盛可期。一旦中文网络这一个板块顺利填补之后,大马网络公民社会的基本布局就初步完成,隐然成形。

所谓公民社会,是独立于国家,享有对于国家的自主性,由众多旨在保护和促进自身利益或价值的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成。一般认为,公民社会组织有以下几个特点:(1)非官方性,(2)非营利性,(3)相对独立性,(4)自愿性。

而网络公民社会的意思,则是指这个独立、自主、非官方、非营利的场域,可以在网络的空间中成形与实践,并进行交互的沟通与传播,最后产生独立于国家权力以外的影响,打造一个真正属于公民社会的公共领域。它的载体,就是网站、部落格、e-group、电子报、电邮以及无数的个人新闻台等等,颠覆与稀释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及其垄断话语。无论如何,网络公民社会不一定尽是理性和冷静的讨论,正如“实体”公民社会遇到的困境一样,它仍需要培养良好的网络公民。

事实上,大马网络公民社会的雏形,在1998-1999年的安华风潮中,初次显然,尔后逐渐释张出它的能量与张力。当时出现的网页包括Laman Reformasi, Jiwa Merdeka, Anwar Online,freemalaysia,Mahafiraun, Mahazalim等等。及至英文的www.malaysiakini.com成立,就成为这个时代的指标。不过,尽管大马网络公民社会可算活泼有动力,但只在初阶发展,其成熟度、影响力仍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目前活跃的网页尚有www.malaysia-today.net, usj.com.my, www.mggpillai.com,Jeff Ooi主持的部落格screenshots等等。

这个网络公民社会的前景,长远而言,必定将冲击威权政体与财团资本的资讯垄断,但短期来看,它仍然需要民间社会资源的全力呵护与扶植,如何永续经营,以及体质的稳定与制度化下来,将是往后的挑战。可以预见的是,网络公民与仍然依靠本地传统媒体接受信息的阅听人,其区分将越趋明显,包括世代、视野、政治判断、分辨信息的能力,必有所分歧。  

《当今大马》中文版的现身,将可以补足过去的缺憾,有助于本土中文独立网页,从“网络黑社会”时代,进化到网络公民社会。当黄家定仍然在拉布条时,陆庭谕老师或许已经上网看着党选劲爆内幕。

15-7-2005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