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04, 2007

马华公会的政治内卷化

潘永强


马来西亚华人习惯在农历新年期间播放贺年歌,增添气氛,但今年新年前,执政的马华公会青年团却挑起播放贺年歌的版权收费问题,把力量集中攻击负责版权收费业务的公司。表面上说是为了维护小商家利益,但手法则以动员媒体与上街造势来炒作。执政成员党不从法律和执法条例着手,反以高姿态向商业机构施压,跟过去马华公会以同样手法向摇头丸、跑马机“宣战”同出一彻,都是抢占新闻版面,难有实质效果的政治秀场动作。

比起版权收费的问题,年来马来西亚民生经济凋敝、治安恶化、族群和宗教纠葛四起,无论是国内政治或华人政治,都是迷航不明。面对诸种困窘,马华公会似乎不曾提出向贪污宣战、向掠夺国家财富宣战、向媒体垄断宣战,它总是逃避现实,设定无关宏旨的议程来面对社会。

持平而言,马华公会的党内菁英并不是无意寻求组织的再造与革新,它也一直尝试扩张社会基础,包括伸出触角介入社会与媒体。可是,由于制度结构所带来的限制,它所能选择的政治方案却甚为有限,结果只能围绕在一些琐细无聊的活动,大事喧嚣一番后收效甚微。加上党内人物视野都极度短浅,只是热忱于权力利益的掠夺和分赃,无法提出更多有创造力的行动策略,这就导致它的规模虽然日益臃肿庞杂,却未能克服组织虚软无力的窘境。

这些现象连系到学理上来探讨,本文认为,马华公会在政治上业已出现“内卷化”(involution)现象。当前马华公会所呈现的局面,就是试图保持现况,透过在官僚体系内从事行政修补的同时,又冀望在渐进而零碎的“政治改革”中能勉强向前拖曳滚动。但是,当它在进行局部的制度变迁和组织扩张时,由于难以超越旧有结构造成的凝固和僵化状态,最后反导致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之内卷化现象。

内卷化:没有发展的增长

内卷化概念(involution)最初是文化人类学者Clifford Geertz提出,以描述19世纪印尼爪哇农民的水稻耕作方式。此指爪哇农民在生态稳定、内向封闭、人口增长的形态下,必须从事高密度的耕作才能生存。可是,尽管他们的耕作模式相当复杂和精细,但难以通过现代化变革解决经济问题,不能促成真正的变迁,结果只能强化传统的农耕方式,来解决人口和粮食压力。

因此,Geertz认为内卷化意味着“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历史学者黄宗智(Philip Huang)则进一步引伸,认为内卷化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杜赞奇(Prasenjit Duara)在研究20世纪前半期中国华北地区政权的建立过程中,更拓展此概念,提出“政权内卷化”,即国家机构不是靠提高旧有或新增机构的效益,而是靠复制或扩大旧有的社会关系,来扩大其行政职能,其实是妨碍制度的理性化及其成长。

马华公会在政治上面临的内卷化,既是延续了本身的制度遗绪,受到整个权力结构的限制,也跟政治菁英在策略与行动选择上的自我卷缩,大有关系。外在的制度和结构限制,包括族群政治的偏差、马来人支配权的确立、巫统政治霸权的巩固等等,导致马华公会在可选择路径不多的情况下,日渐陷入当前的内卷化现象。只是,结构的限制固然形成客观的阻力,不过,马华领导人在策略与行动选择上的自我设限、缺乏主动的想象与创意,反而又助长了巫统政治支配的格局,则进一步恶化了权力退缩内卷的局面。本文主要以制度、组织、国家──社会关系、论述思想四个面向,说明马华公会政治内卷化的现象。

权力分配的制度内卷

马华公会在经历了接近五年的派系斗争之后(2000—2005),作出了几项制度调整,包括限制总会长任期、内阁部长不能超过两届等等,被舆论认为是党内少见的制度改革。

从制度内卷的角度而言,这种制度的局部变革,只是加重组织内部的细致与繁琐,以及深化制度程序的技术操作,但对强化政党执政能力,意义有限。

政党政治强调的是,各股力量在公共政策与国家资源上的博弈/竞争结果,而非在乎党内的权位如何分配。马华所设的新内规,尽管有其初衷,但不可能在政府结构内,为它带来影响力的实质增长。它反而暴露该党缺乏能力在国阵内扩大权力分配的限额,只好转而以内规减少党内的权力争夺。它虽然制造许多看似精细和复杂的党内规定,但依靠寄居在旧有权力结构上,无助于马华在国阵体系内增强,以及对决策过程的影响。

党组织的无生殖力扩张

根据马华公会50周年党庆纪念特刊所载,1989年该党党员人数是49万5357人,到1998年暴增至81万1738人,而在2005年党选前,则冲破百万大关。不过,在派系斗争和党选期间,党内爆发幽灵党员的争议,所以人们对马华公会的真实党员数始终存疑。

有趣的是,尽管号称有百万党员,但该党近年也一再发出党员老化的警讯。因此马华领导层其中一项重点任务,就是广招党员,包括考虑修章简化入党及成立支会的条件。

无论如何,党员人数的多寡,与政党的权力影响没有直接关系。马华公会在国阵内的政经资源分配,并不以党员多寡为依据,这种党组织的膨胀无疑是一种“无生殖力的扩张”。

马华公会密集地发展党员,但是滥竽充数,良材欠缺,甚少创新活力。它的组织表面上是精耕细作,若论内在肌理则问题丛生。更甚的是,由于它在政府体制内享有一定资源,导致组织内滋生了寻租者,寄生在党内牟利和汲取可观资源,过去政商结合时期即见其弊,其余滥权腐败就屡见不鲜,反受组织扩张带来的内卷化之苦

马华公会乍看体制庞大,但党员管理紊乱,拿不出精细的党员名册。与其规模相比,党的组织机制也严重滞后,无法发展出健全的政策智库、文宣部门、干训单位,难以为制度与组织带来实质成长。因此扩展虽带来数字上的亢奋,却未附带具“生殖力”的制度发展。

向非正规机制寄居与倾斜

作为执政联盟一员,马华公会透过体制的渠道,早期的确曾为国家与社会之间发挥汇集民意、影响决策的作用。但是,随着巫统的集权趋势日益成形,马华公会已在政治上受边缘化。

此后,马华即面临政党功能的失调,令国家与华人社会的关系随之产生变化,它近年就转而与社会上的传统非正式机制,如华团、庙宇神坛、帮派、地方势力开展纠缠复杂的关系,也将影响力渗进媒体、学校、文教团体,还连带受到某些非正式行为规范的侵袭。在过程中,马华公会既对公民社会有所渗透,也为各种民间势力所绑架。

表面上,马华公会对华团和地方势力有所控制,但是,这些非正式机制的角色,政党始终无法超越或取代,一旦卷入其内,反而要直接面对社会的需索或批评。而且,争取和确保传统非正式机制的支持,也须输出一定的资源。结果,马华公会内卷于社会,它的正规政党功能,经常与非正式的社会机制发生对立和矛盾,时而冲突。

与此同时,当外在的社会环境正处于冲突与变迁时,马华公会的组织与文化,既不能向创党的基本价值调适(创党的核心理念实已模糊不清),也无法向现代制度转型,反而是强化与传统非正式网络的关系,日益向传统封建的模式卷缩。这种内卷化的影响是,政党的组织、内涵与文化习性难以成长,而陷于整体僵化和总体性的停滞。

论述与思维泛道德化

内卷化不只表现制度与组织中,也流露在政治论述中。近年在党的动员和运作中,实行一种不谈政治的政治,试图掩饰马华公会逐渐偏离主流政治的尴尬处境。因此选择了大张旗鼓进行无关痛痒的“终身学习”运动。

但是,黄家定领导下的马华公会显然未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反而进一步暴露精神思维的内卷化。他继续发动党领袖学习《论语》,向全党宣传诵读《弟子规》,也把顺口溜“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变成训示党员的座右铭,更将推动“健康政治文化”说得琅琅上口。

这一连串的举动,除了逃离现实,还意味着马华公会现有领导层,正把政治价值道德化和儒学化,并有意无意地掩盖了现代政治参与所强调的权利和公民意识。

这种态度,也意味着它在文化与思想领域上,向内卷缩退化,须回归传统寻找资源,以图强化传统的文化网络和保守建制。可是如此一来,马华公会的保守性将与这个传统文化体制中巩固现状的特性相互结合,这既不可能丰富马华公会,以至本土华人政治的内涵,也堵塞了该党通向进步和现代转型的途径。

细致技术下的停滞衰败

在内卷化的过程中,一个有机体的变迁,因外在影响使其无法采取新的模式向前推进,反而向内逐渐结合固有的结构与模式,结果原地打转,最终被迫停滞和消失于僵局之中。换言之,它只做表面的组织与枝节的微琐调整,却无关内涵的精进与思维的翻新,即使运用细致的技术,效益依然低落。

本文指出马华公会的政治内卷化,其涵义主要是认为:马华公会在马来西亚的政治体系中,由于无法越脱巫统支配下的既有权力结构所附加予它的束缚,而出现了生态停滞的状况。为了维系在现有的权力结构中继续生存,马华公会只能在有限的规围内扩张影响,只增长而没有获得发展,同时依靠或复制旧有的制度和关系,例如利用非正式的社会机制,而对社会产生的新旧需求,就只有用行政修补和粉饰进行技术处理。

如果延续这种状况,马华公会的组织与制度必然出现低度发展,若无新兴力量的介入,长期而言,停滞将导致衰败,但并不会使其全盘崩溃,原因是既有的国阵分配权力模式若维系不变,马华公会还是能幸存苟活。

10-2-2007

原載《視角》電子刊第三期 www.mag-horizon.net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